Linux:不為人知的歷史——一場從赫爾辛基宿舍誕生的開源革命

Linux:不為人知的歷史——一場從赫爾辛基宿舍誕生的開源革命

前言:無聲的巨變與隱形的基石

在 20 世紀末的網路泡沫狂熱與千禧年喧囂中,一場安靜的革命正在醞釀。一個在赫爾辛基臥室裡作為個人興趣誕生的作業系統,正以驚人的速度席捲全球。它的名字叫 Linux

這套最初由一個學生分享的想法,彷彿一夜之間,滲透了企業的重鎮,吸引了數百萬忠實用戶。時至今日,Linux 的影響力無所不在:你口袋裡的 Android 手機、網際網路上絕大多數的伺服器、甚至全球排名前 500 的超級電腦,其核心都可追溯到這個開源專案。

Linux 不僅僅是技術上的勝利,它更代表了一種全新的軟體創建模式——協作、開放的模型,挑戰了技術本身的建構方式。要了解 Linux 如何崛起,我們必須回顧奠定其基礎的兩位關鍵人物,以及一場從未被規劃的革命。


第一部:自由軟體的理想起源:Richard Stallman 與 GNU 計畫

Linux 故事的開端,要追溯到 1980 年代麻省理工學院(MIT)人工智慧實驗室,以及自由軟體運動的火花。

1. 拒絕專有:印表機故障引發的革命

年輕的軟體工程師 Richard Stallman 在 1980 年代初期遭遇了一次關鍵挫折。當時實驗室新購入的雷射印表機經常卡紙,Stallman 習慣性地想修改印表機的驅動程式碼來修復問題。然而,這次他發現程式碼是專有(Proprietary)的,被嚴密鎖住,無法查閱或修改。

他向擁有程式碼的研究員索取,卻被以保密協定(Non-disclosure agreement, NDA)為由禮貌地拒絕。這次無助的經歷,讓 Stallman 決心創建一個任何人都可以研究、改善和分享的作業系統,重現 1970 年代駭客社群的共享精神。

2. GNU 的誕生與關鍵的「缺失」

1983 年,Stallman 在網際網路新聞群組上宣布了一個大膽的計畫:創建一個完全相容 Unix 的作業系統,並免費開放給所有人。他將其命名為 GNU(一個幽默的遞歸縮寫:GNU's Not Unix)。

到 1980 年代末,GNU 專案已經成功建構了作業系統的大部分核心工具,例如 GCC 編譯器Emacs 編輯器。但唯獨缺少最關鍵的元件:核心(Kernel)——直接與硬體對話的部分。Stallman 團隊雖著手開發名為 GNU Hurd 的核心,但進展緩慢,始終未能達到可用狀態。這個缺失,為遠在北歐的一個大學生留下了歷史性的空位。


第二部:芬蘭學生的個人挑戰:Linus Torvalds 與 Linux 核心

歷史的拼圖並非由科技巨頭完成,而是來自芬蘭赫爾辛基一位年僅 21 歲的電腦科學學生 Linus Torvalds

1. 源於好奇心與不滿的專案

1991 年夏天,Linus Torvalds 迷上了 Unix 作業系統,並渴望在他新購入的 Intel 386 電腦上運行它。然而,當時唯一的選擇 Minix(Andrew Tannenbaum 教授為教學設計的系統)有著嚴格的限制,且不鼓勵外部修改。

受制於 Minix 的簡約和封閉,Linus 決定做點「更好」的。他沒有遠大的抱負,只是想深入了解 386 處理器,並為自己打造一個可以在家裡運行的類 Unix 系統。這起初只是一個極客的個人挑戰

2. 歷史性的發文:一次不期而遇的發布

到 1991 年 8 月底,Linus 的核心已能運行 Bash Shell 和 GCC 編譯器。他做了一個決定:向世界尋求反饋。

1991 年 8 月 25 日,他在 Usenet 群組 comp.os.minix 上發佈了一則謙遜的貼文,標題為:「你們最希望在 Minix 中看到什麼?」內文寫道:

「大家好,我是正在做一個免費的作業系統,只是個興趣專案,不會像 GNU 那樣宏大而專業。」

他釋出了第一個版本 Linux 0.01(「Linux」這個名字是 FTP 伺服器管理員覺得 Linus 原本取的 Freax 太搞怪而擅自更名的結果)。儘管程式碼粗糙,但它打開了一扇門,邀請全球開發者共同參與塑造。這個安靜的發布,徹底改變了軟體世界的歷史進程。


第三部:開源模式的勝利:集市與大教堂的衝突

Linus 核心的出現,與 Stallman 的 GNU 工具,恰好完美互補。Stallman 團隊完成了「身體」,而 Linus 提供了「心臟」。兩者結合,成就了一個完整、免費、可用的類 Unix 作業系統。

1. 關鍵轉折:GPL 授權與 Tannenbaum 的爭論

1992 年初,Linus 為了讓專案能與 GNU 龐大的工具庫合法整合,做出關鍵決策:將 Linux 核心的授權切換至 Stallman 的 GNU 通用公共許可證(GPL)。這確保了 Linux 永遠保持自由,也讓其成為 GNU/Linux 作業系統的最終核心。

同年,Linus 與他的啟蒙者 Tannenbaum 教授爆發了一場著名的網路論戰。Tannenbaum 批評 Linux 採用的單核心(Monolithic Kernel)設計是「倒退回 1970 年代」,而 Linus 則堅決捍衛其設計的實用性。這場高調的爭論反而為 Linux 專案帶來了更多關注。

2. 桌面戰爭:理想主義與實用主義的較量

隨著系統的穩定,社群開始專注於讓 Linux 更易用。這引發了著名的「桌面戰爭」:

  • KDE: 專注於提供強大、精美的圖形介面,但使用的 Qt 工具包授權曾引發爭議。
  • GNOME: 由 GNU 專案發起,堅持使用完全自由的軟體堆棧,是 Stallman 不妥協的理想主義的體現。

這場理想與實用的對抗,在互相競爭中推動了 Linux 桌面環境的飛速創新

3. 「集市」理論與商業模式的確立

駭客哲學家 Eric S. Raymond 在其 1997 年的經典論文《大教堂與集市》(The Cathedral and the Bazaar)中,將傳統自上而下的軟體開發比喻為「大教堂」,而將 Linux 這種開放、去中心化的同儕協作模式比喻為「集市」。他提出了著名的「Linus 定律」:「只要有足夠多的眼睛,所有的 Bug 都將無所遁形。」

隨後,商業模式也應運而生。Red Hat 等公司透過免費發佈軟體,銷售技術支援、服務和認證,證明了開源軟體可以成為一門大生意。1999 年 Red Hat 成功上市,標誌著這個興趣專案正式進入主流商業世界。


第四部:浴火重生:與巨頭的戰爭與最終勝利

Linux 的崛起不可避免地引來了舊世界巨頭的反擊。

1. 來自微軟的「FUD」攻勢

2000 年,IBM 宣布投入 10 億美元支持 Linux,使其在企業級應用中獲得了巨大認可。然而,這也驚醒了當時的軟體霸主 Microsoft。微軟公開稱 Linux 為「一種附著在所觸及的一切事物上的癌症」,並發動了一系列恐懼、不確定與懷疑(FUD)的宣傳戰,試圖證明 Windows 才是更優越、更便宜的選擇。

2. 攸關生死的法律戰

更大的威脅來自 2003 年,SCO Group 對 IBM 提起訴訟,聲稱 Linux 核心非法複製了他們聲稱擁有的專有 Unix 程式碼。這對 Linux 來說是生存威脅。經過多年的艱苦法律戰,法院最終站在了 IBM 和 Linux 社群一邊,證明了專案的清白。

3. 專業化與敵人的加入

經歷了企業攻擊和法律戰的洗禮,Linux 專案開始走向成熟:

  • Ubuntu 的出現: 南非企業家 Mark Shuttleworth 創立了 Canonical,發佈了 Ubuntu,旨在提供一個「為人類設計」、易於安裝和使用的 Linux 版本,直接應對微軟的 FUD 質疑。
  • Linux 基金會的成立: 2007 年,Linux 基金會作為一個中立的非營利組織成立,負責管理專案的基礎設施,並僱用 Linus Torvalds 等核心開發人員。
  • 舊敵的轉變: 基金會的成員囊括了 Google、Amazon 等科技巨頭,而最具諷刺意義的是,如今 Microsoft 已經成為 Linux 核心程式碼的最大貢獻者之一

結語:數位世界的隱形脊梁

雖然「Linux 桌面之年」的願景尚未完全實現,但 Linux 卻贏得了更宏大的勝利。它成為了數位世界無形的脊梁

它運行著 Google、Facebook 和 Amazon 的伺服器;驅動著你的智慧電視和汽車系統;甚至透過 Android 系統,它進入了數十億人的口袋。這場革命並沒有透過推翻舊王權來實現,而是透過在舊世界的根基下,悄悄地建立了一個嶄新的基礎。

Linux 的故事證明了熱情的人們透過跨越國界的程式碼共享,可以改變世界。這不是一場精心策劃的革命,而是一場由赫爾辛基宿舍裡的偶然興趣所點燃的燎原之火。


延伸閱讀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