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的幾何學:從牛頓的色環到薛丁格的非歐幾何,我們如何定義「顏色」?

色彩的幾何學:從牛頓的色環到薛丁格的非歐幾何,我們如何定義「顏色」?

前言:你看見的顏色,是大腦的「錯覺」與科學的「幾何」

當我們打開設計軟體的「選色器」(Color Picker),無論面對的是方形、圓形還是三角錐,我們都在一個抽象的空間中選擇顏色。這些空間中的距離代表了什麼?它們背後是否隱藏著一套統一的幾何學原理,能夠精確描述我們所感知的一切色彩?

從古希臘的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到現代的量子物理學大師薛丁格(Schrödinger),人類對色彩本質的探索從未停止。這是一個跨越物理學、生物學、數學和心理學的複雜領域。

本文將帶您深入探討色彩的科學,揭示我們大腦如何創造顏色,以及科學家們如何試圖用幾何模型來捕捉這個主觀的感知世界。


第一部:色彩的物理基礎——從光波到維度建構

1. 顏色並非內在屬性:它是主觀感知

首先要糾正一個常見的誤解:物體本身並沒有固有顏色。顏色是我們的大腦在眼睛接收光線訊號後,所產生的一種主觀感受或「感覺」(subjective perception)。

太陽光是一種電磁波,由不同波長的光波組成。物體會吸收部分波長的光,並反射其餘的波長。例如,紅蘋果吸收短波光,反射長波光。我們的眼睛接收到這些長波訊號並傳遞給大腦,大腦最終將其解讀為「紅色」的感知。

2. 牛頓的發現:從一維光譜到三維色錐

1666 年,牛頓利用玻璃稜鏡分解白光,發現了第一個色彩空間:可見光譜(Visible Spectrum)

  • 一維空間: 光譜是一個一維空間,包含了所有對應單一波長的「純色」(Pure Colours),從紅到紫羅蘭。
  • 二維空間: 牛頓將光譜首尾相連形成色環(Colour Circle),並將白色置於中心。他引入了飽和度(Saturation)這一維度。色環上的顏色是飽和度最高的「純色」,越靠近中心(白色)的顏色則飽和度越低。
    • 加法混色(Additive Colour Synthesis): 牛頓的模型基於光的混合(如螢幕顯示),混色的結果在色環上位於兩點之間的連線上。這也解釋了互補色(Complementary Colours)——在色環上相對的顏色混合後會產生白色。
  • 三維空間: 牛頓最終加入了第三個維度:亮度(Brightness)或稱明度(Value),從最亮(白)到最暗(黑)。
    • 結果: 這個模型形成了一個三維色錐(Cone),它以 色相(Hue)、飽和度、亮度 三個軸線,簡單且有效地描述了所有可能存在的顏色。

第二部:感知偏差與視覺生物學

牛頓的色錐雖然簡單實用,但僅是物理層面的近似,無法精確反映人類主觀的「感知」。

1. 感知的不均勻性:顏色之間的距離

研究發現,我們對不同顏色的敏感度是不同的。例如,黃色在我們眼中比靛藍色更亮。這導致在物理幾何模型中,相同的物理距離並不等於相同的感知差異

  • 亥姆霍茲(Helmholtz)的修正: 他扭曲了牛頓的色環,使其更符合感知結果,例如紅與黃的混合應更接近光譜上的純橙色,從而演變成馬蹄形圖(Horseshoe-shaped Diagram)
  • 麥克亞當橢圓(MacAdam Ellipses): 大衛·麥克亞當在 1942 年的著名實驗(您的測試即是其簡化版)證明了這種不均勻性。他發現,在圖表上,顏色相近但肉眼無法區分的區域是橢圓形,且這些橢圓的大小與方向各不相同。這說明標準色空間的距離並不能忠實地反映我們對顏色差異的感知。

2. 視覺生物學的解密:三原色與色盲

色彩空間之所以系統性地擁有三個維度,核心原因在於我們眼睛的生物結構:

  • 三錐細胞(Three Cones): 我們的視網膜上分佈著三種視錐細胞,分別對長波(大致為紅)、中波(大致為綠)和短波(大致為藍)的光線敏感。大腦根據這三個細胞傳送的訊號組合,構建出最終的顏色感知。
  • 色盲(Colour Blindness): 對約 5% 的人口(主要為男性)而言,由於視網膜或視覺系統的缺陷,他們的色彩空間被壓縮,可能只剩下二維甚至一維,這取決於哪種視錐細胞受到影響。

【論述補充】色彩進化的假說

心理學家克莉絲汀·拉德-富蘭克林(Christine Ladd-Franklin)提出,色彩視覺是逐步進化的:先是黑白(一維),接著是黃藍(二維),最後才是紅綠(三維)。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色盲通常是紅綠色盲,因為這是最後發展出來的區分能力。


第三部:追求感知一致性的新幾何學

為了克服物理模型與主觀感知之間的巨大鴻溝,科學家與設計師開始創建「感知一致性」(Perceptually Uniform)的色彩空間。

1. 從對立到數學模型:L.a.b 空間

  • 心理學對立理論: 歌德(Goethe)和赫林(Hering)等學者提出,我們的感知基於幾組基本對立:黑與白、紅與綠、黃與藍。這是因為視網膜中的某些細胞將 RGB 訊號轉換為這些對立訊號。
  • L.a.b 空間(1976): 國際照明委員會(CIE)定義了 L.a.b 空間。它基於心理學的對立理論,並整合了韋伯-費希納定律(Weber-Fechner Law):我們的亮度感知是非線性的,在暗區,微小的變化比在亮區更容易察覺。
    • 結果: L.a.b 空間使顏色分佈更加均勻,讓漸層看起來更平滑,並使顏色之間的數學距離能更貼切地代表我們主觀感受到的差異

2. 新前沿:OkLab 與非歐幾何

OkLab 空間(2020): 由 Björn Ottosson 提出,是 L.a.b 的更精確替代方案,其幾何形狀類似一個傾斜的雙錐體。在 OkLab 空間中,不同色相之間的亮度、飽和度差異更貼合人眼感知,對於數據可視化和螢幕設計具有極高價值。

未來的挑戰: 早在 20 世紀初,薛丁格就曾提出,色彩空間可能由非歐幾里得(Non-Euclidean)的彎曲幾何描述,類似於廣義相對論中的時空。這代表我們對色彩的幾何描述可能比想像中更複雜,需要全新的數學工具。


結語:色彩研究的無限邊界

從牛頓的色環到 L.a.b 空間,色彩的幾何學不僅是科學的實踐,也是人類不斷嘗試用客觀語言描述主觀感受的哲學挑戰。

這項研究的成果直接影響了我們的日常生活:它幫助設計師選擇更悅目的配色、科學家建立更精確的數據可視化,也使得螢幕製造商能設計出更「忠實」的色彩呈現。

更有趣的是,科學家們仍在探索我們感知能力的極限。例如,2025 年有研究團隊聲稱,他們成功地以極精密的雷射單獨刺激中波視錐細胞,產生了一種全新的、在慣常色彩空間之外的強烈感知「olo」(極致的青綠色)。

這證明了,即使我們擁有精密的幾何模型,人類感知的奧秘,依然是科學界最迷人、最廣闊的研究領域之一。


延伸閱讀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