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浪潮下的職場生存法則:年輕人如何應對「被取代」的焦慮與機遇?

AI浪潮下的職場生存法則:年輕人如何應對「被取代」的焦慮與機遇?

前言:求職迷霧——在校園與成人世界之間掙扎的世代

「我找工作已經一年了,投了超過 200200 份申請,究竟還要多久才能擺脫這種介於學校與成人之間的困境?」這是一位年輕求職者的心聲,也反映了當前許多畢業生和職場新人的普遍焦慮。裁員頻傳、職位僧多粥少,加上人工智慧(AI)的異軍突起,「AI會搶走我的工作嗎?」這個問題,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態,衝擊著全球勞動市場,尤其是年輕世代。

BBC世界服務電台的《What in the World》播客節目,深入探討了AI如何改變就業市場的現況。透過記者、企業家和求職者的視角,我們將揭示AI對初階職位的影響、當前就業市場面臨的多重挑戰,以及年輕人如何在變革中適應、甚至脫穎而出。


一、AI顛覆下的職場新常態:初階職位首當其衝

「AI顛覆階段(AI disruption phase)」是當前就業市場的真實寫照。AI確實正在取代工作,而初階職位(entry-level jobs)首當其衝,成為被「開刀」的第一批對象。

1. 初階職位為何脆弱?

這些職位通常具有行政性、數位化和重複性高的特點,AI能夠相對容易地學習、更高效地執行、並加速工作流程。對於尋求降低成本的公司而言,這無疑極具吸引力。

史丹佛大學的一項研究指出,自 20222022 年底 ChatGPT 爆紅以來,22至25歲年輕人在AI易於處理的職位(如軟體開發、行銷、客戶服務)上,就業率下降了 13%13\% 相較之下,年長工作者受到的影響則較小。這項研究將年輕人比喻為「煤礦中的金絲雀」,警示著更廣泛的危機。

2. 危機不只AI:多重因素交織的完美風暴

除了AI,當前的就業市場還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共同構成了一場「完美風暴」:

  • 宏觀經濟因素: 疫情過後的就業市場降溫,企業招聘需求普遍減少。
  • 市場飽和: 越來越多的人擁有大學學位,導致行政類職位競爭加劇,而零售、醫療等需要更多人際互動的職位,雖然需求仍在,但整體市場供應過剩。
  • 熱門職位轉變: 幾年前備受追捧的電腦科學類職位,如今也面臨需求下降。

這些因素的疊加,使得年輕求職者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二、來自前線的聲音:求職者的迷茫與巨頭企業的佈局

身處這場變革的浪潮中,許多求職者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挫折,而大型企業也已開始調整其招聘策略。

1. 求職者的心聲:

  • 缺乏回音與經驗不被重視: 來自法國藝術文化領域的碩士畢業生 Zola,投遞了 200200 多份申請卻石沉大海。她對雇主缺乏正式回覆、以及實習、培訓或志願服務經驗不被重視感到沮喪。她擔憂AI被濫用於藝術創作,帶來政治和生態倫理問題。
  • 裁員潮下的年輕人困境: 來自美國的 Laura 指出,各行各業都在裁員,且裁撤的往往是最資淺的員工,導致剛畢業或工作經驗不深的年輕人首當其衝。她曾在 Google 的團隊也面臨裁員,幾乎所有 2020 多歲的同事都被解雇。
  • 「成人世界」的焦慮: 來自紐約的畢業生 Tiffany 曾是 Apple 的實習生,但公司因編制問題無法提供全職機會。她常常夜不能寐,焦慮自己何時能擺脫這種「介於學校與成人世界之間的困境」。

2. 企業巨頭的策略轉向:

大型企業正積極應對AI帶來的變革,其訊息清晰而直接:

  • 亞馬遜(Amazon): 執行長明確表示,生成式AI將在未來幾年顯著減少公司總部員工數量。雖然仍會招聘AI相關團隊的人才,但整體而言,對人力需求將減少,尤其是重複性高、判斷力需求低的初階職位。
  • 多鄰國(Duolingo): 執行長宣布公司實施「AI優先」策略,已裁減承包商和部分員工。更重要的是,他們現在會評估員工使用AI工具提升效率的能力。未來,管理者必須證明「為何AI無法完成這項任務,而需要人類來做」,才能獲批新的招聘名額。

三、AI重塑招聘流程:演算法篩選與應對策略

AI不僅改變了企業內部的工作模式,也徹底改造了求職者面臨的招聘流程。

1. 演算法成為第一關:

現在,許多公司的第一位履歷審閱者是演算法。AI會掃描履歷中的關鍵字、使用聊天機器人進行初步篩選,甚至分析視訊面試的回答來評分。這意味著,在人類看到你的申請之前,你可能已經被機器進行了排名。

2. 求職者的「反向工程」:

為了應對這種變化,許多求職者開始進行「反向提示工程」——研究職位描述中的關鍵字,並將其策略性地嵌入履歷和申請中,以確保能被AI篩選系統捕捉到。這種「公式化」的申請方式,讓許多人感到失去了展現個人特質的機會。


四、印度視角:AI機遇與年輕人的「超能力」

來自印度的 YouTuber 兼生成式AI公司 Aeos 創辦人 Varun Mayya 提供了不同的視角。

1. 印度市場的差異化影響:

Varun 坦言,AI對印度就業市場的影響尚不顯著,除了軟體產業部分領域。由於印度薪資相對不高,企業仍傾向於讓人類操作AI工具,因為人類具有「問責制」和「情境理解能力」

然而,對於那些僅負責將他人指令翻譯成程式碼的「執行者」而言,其工作確實面臨被AI取代的風險。正如大型語言模型(LLM)的原始用途是翻譯,AI在這種「單純執行」的工作上表現卓越。

2. 軟實力的時代:AI的「副駕駛」哲學

面對AI浪潮,Varun 給年輕人的建議是:「尋找一個快速成長、需求增加但人才或工具供應不足的行業,並相信你有能力在未來幾年超越這些工具。」

BBC 記者 Nathalie Jimenez 則提出「將AI視為你的副駕駛(co-pilot)」的理念。AI可以處理繁瑣、重複性的任務,這反而給予年輕人機會去學習和發展那些AI無法取代的「軟技能(soft skills)」:

  • 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 分析複雜問題,形成獨立判斷。
  • 判斷力(Judgment): 在模糊不清的資訊中做出明智決策。
  • 哲學與心理學: 深入理解人性和社會運作的深層邏輯。
  • 倫理道德(Ethics): 思考AI應用的道德邊界和社會影響。

這些「使我們成為人類」的特質,正是AI的盲點。透過培養這些能力,年輕人不僅能在就業市場保持競爭力,更能找到一份更具成就感和意義的工作。

Nathalie 特別點名了醫療保健(Healthcare)綠色科技(Green Tech)等產業,它們既會應用AI,也迫切需要人類去思考AI的倫理問題、改進AI系統,並在人際互動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結語:與AI共舞——重塑我們的工作與人性價值

AI時代的到來,的確給就業市場帶來了巨大的不確定性和挑戰,尤其是對年輕世代而言。從求職的艱難,到職位的變革,我們正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典範轉移。

然而,正如這場對談所揭示的,AI並非洪水猛獸,它更像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作為人類的獨特價值。那些看似冰冷的演算法,正迫使我們重新審視和強化那些機器無法企及的特質:深度學習的能力、真誠的同理心、批判性的判斷力、以及創造性的道德思考。

將AI視為「副駕駛」,而非威脅,專注於發展那些「讓人成為人」的核心軟實力,並勇敢進入那些快速成長且需要人類智慧引導的領域。這不僅是應對AI挑戰的生存之道,更是年輕一代在變革中找到個人價值與職業意義的關鍵。與AI共舞,我們或許能共同開創一個更高效、也更「人性」的未來。


延伸閱讀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