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政府狀態(Anarchie):被誤解的秩序,被追求的自由

無政府狀態(Anarchie):被誤解的秩序,被追求的自由

【前言】

「無政府狀態」——這個詞一經提及,腦海中常會浮現混亂、失序、暴力與無法無天的場景。許多媒體習慣性地將其與「混亂與無政府狀態」並列,彷彿它就是社會崩潰的代名詞。然而,這種普遍的認知,卻可能遠離其本質與其在政治哲學中的深遠意涵。事實上,真正的「無政府狀態」所指的是「沒有統治、沒有支配」的社會狀態,而與之混淆的「社會失序、無法無天」的狀態,在社會學中應被稱為「失範(Anomie)」。

「無政府狀態」這個詞,源自古希臘語 ἀναρχία(anarchía),意為「沒有統治者」。在政治哲學中,無政府主義(Anarchism)正是提倡並致力於實現一種沒有任何形式的統治或階級壓迫的社會秩序。它挑戰了我們對權力、秩序與人類組織模式的既有假設,提出了一個根本不同的社會願景。

本文將深入探討「無政府狀態」的真正定義、其在思想史上的演變,以及無政府主義者所追求的社會模型。我們將從古希臘的詞源追溯到現代的實踐案例,旨在釐清這個長期被誤解的概念,並揭示其作為一種潛在社會秩序模式的豐富內涵。


一、 無政府狀態的真諦:沒有統治的秩序

「無政府狀態」(Anarchie)這個詞在古希臘語中意為「沒有統治」(ἀναρχία),它描述的是一種不存在統治權力的狀態。這一定義主要被政治哲學所採用,無政府主義便是追求這樣一種社會秩序。

1. 無政府主義的願景:自主治理的社會

無政府主義者主張讓社會透過議會、自由協商或純粹的功能性決策來自我管理。如同皮耶-約瑟夫·普魯東(Pierre-Joseph Proudhon)所言:「無政府狀態是沒有統治的秩序。」德語區現代無政府主義的核心人物霍斯特·施托瓦瑟(Horst Stowasser)也引用了普魯東這句綱領性的定義,強調了無政府狀態並非混亂,而是一種基於自主與合作的社會秩序。

2. 與「失範(Anomie)」的區別

儘管大眾常將無政府狀態與社會失序、暴力統治和無法無天劃上等號,但這些描述的真實詞彙應為「失範(Anomie)」。失範是指社會規範或價值觀喪失,導致個人無所適從、社會凝聚力瓦解的狀態。無政府狀態則是指缺少強制性統治的狀態,而非必然導致混亂。無政府主義的核心挑戰是證明一個沒有統治的社會能夠建立並維持其自身的秩序和規範。

二、 跨越時空的多元解讀:無政府狀態的哲學與人類學視角

「無政府狀態」一詞的原始意義在過去幾個世紀中,被各種哲學和人文科學思想流派重新詮釋,賦予了它多種不同的社會秩序內涵。

1. 作為政治烏托邦的無政府主義

主要流派是無政府主義的思想學派,他們將無政府狀態發展為一種政治烏托邦,並嘗試將其付諸實踐。在這些思想中,無政府狀態被視為人類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一個沒有國家、沒有政府、沒有強制性權威的社會。

2. 社會人類學的「無政府」社會

與此同時,社會人類學和政治人類學的代表們,也將某些原住民社會的秩序描述為無政府狀態。這些文化常常被民族學家馬歇爾·薩林斯(Marshall Sahlins)等視為與西方文化具有同等價值,它們展現了無需中央集權統治也能運作良好的社會模式。

3. 權力、權威與國家缺位

所有上述的無政府狀態,從定義上來說,都共同具備沒有統治的特徵。這裡的統治被理解為一種壓迫性的權力模式。因此:

  • 某些權力關係,如自願接受的權威影響(導師、教練、顧問等),是與無政府狀態相容的。這些影響並非透過壓迫來強制執行。
  • 在無政府狀態中,特別是不存在指導性的中央權力,即國家
  • 已知的無政府社會,儘管沒有國家,卻仍然受到社會規範和規則的塑造,其中包括制度化地抵制統治形成的機制,以防止新的壓迫性權力結構出現。

4. 國際關係中的「無政府」

除了政治理論,「無政府狀態」的概念也進入了國際關係領域。該學科的所有元理論在不同程度上都認為國際關係存在無政府狀態,因為缺乏全球性的監管機構。這不是指國際社會混亂,而是指沒有一個凌駕於各主權國家之上的中央政府來強制執行法律。

三、 概念的演變:從貶義到理想社會模型

「無政府狀態」這個詞在歷史上經歷了漫長的演變,從最初中性地描述一種狀態,到被貶低為不受歡迎的局面,最終成為描述一種理想社會模式的詞彙。

1. 古代詞源與早期涵義

「無政府」的思想早在古代就已萌芽。這個詞的真正概念直到 19 世紀才作為君主制和民主制的對立面和政治對立概念而出現。

  • 古希臘:最初,「Anarchie」在古希臘語中意指沒有獨裁統治者(Archon)。荷馬(西元前 8 世紀)和希羅多德(約西元前 490-420/25 年)將「Anarchia」用來稱呼「沒有領袖」的一群人或士兵。
  • 色諾芬:在色諾芬(約西元前 580-480 年)的作品中,這個詞首次被用於表示沒有統治者:「Anarchia」是指一個沒有最高國家官員(Archon)的時期。
  • 歐里庇得斯:歐里庇得斯(西元前 480-407 年)用它來指沒有領導者的水手。
  • 亞里斯多德:亞里斯多德(西元前 384-322 年)則將無政府狀態描述為「沒有主人的奴隸情況」。
  • 麥克斯·內特勞:然而,無政府主義歷史學家麥克斯·內特勞(Max Nettlau)認為,「An-Archia」一詞的簡單存在本身就證明了「存在著有意識地拒絕統治、拒絕國家的人」,並且「只有當他們受到打擊和迫害時,這個詞才帶上了對現有秩序最危險的反叛者的含義」。

2. 中世紀與文藝復興的負面詮釋

古羅馬並不知道拉丁語借詞「anarchia」的存在,它首次出現在中世紀,並帶有負面意義。尼可羅·馬基維利(Niccolò Machiavelli)用「無政府狀態」來描述民主制退化的現象。馬基維利借鑑亞里斯多德的國家理論,將政府形式分為三種正面(君主制、貴族制和民主制)和三種負面(暴政、寡頭制和無政府狀態)。

在德語區,根據《哲學詞典》(Lexicon Philosophicum Terminorum Philosophis Usitatorum)的記載,「Anarchie」可能首次被定義為:

“ANARCHIA existiert,當一個城邦中沒有元老院、沒有司法、沒有法律時。它比暴政更為惡劣。”

— Lexicon Philosophicum Terminorum Philosophis Usitatorum

3. 啟蒙運動與法國大革命的轉折

即使在 18 世紀,一些辭典也開始將「無政府狀態」描述為前國家社群和社會的一種原始形式,而不再帶有明顯的貶義。

  • 康德:伊曼紐爾·康德(Immanuel Kant)將無政府狀態定義為「沒有權力的法律和自由」。
  • 法國大革命:在法國大革命期間,「無政府主義者」一詞再次被賦予負面含義。據推測,是吉倫特派的雅克·皮耶·布里索(Jacques Pierre Brissot)於 1793 年 5 月 23 日的選舉演講中,使用這個詞來詆毀政治對手。
  • 戈德溫與普魯東:同年,威廉·戈德溫(William Godwin)在其著作《政治正義探討》(Enquiry concerning political justice)中指出,任何官方權力都應被視為對個人判斷力的干涉。他的思想長期未被採納,直到皮耶-約瑟夫·普魯東(Pierre-Joseph Proudhon)才首次以積極的意義自稱「無政府主義者」,並在其著作《什麼是財產?》(Qu’est-ce que la propriété?)中闡述了無政府主義的核心要素,其中一句著名論斷是:「財產即竊盜。

4. 德國語境中的早期擁護者

在德語區,路德維希·伯爾內(Ludwig Börne)是第一位明確支持社會中無政府狀態的人:

「關鍵不在於權力掌握在哪隻手裡:權力本身必須被削弱,無論它掌握在哪隻手裡。但沒有哪個統治者,即使他以最崇高的方式使用權力,會自願讓自己擁有的權力削弱。統治只能在它沒有主人的情況下被限制——自由只能從無政府狀態中產生。我們不能因為這場革命如此悲傷就迴避它。我們必須像男人一樣堅定地面對危險,不能在外科醫生的刀下顫抖。自由只能從無政府狀態中產生——這是我們的觀點,我們是這樣理解歷史教訓的。」

— 摘自古斯塔夫·蘭道爾:《伯爾內與無政府主義》

四、 無政府主義的社會模型:自由、平等與自發秩序

在無政府主義中,無政府狀態是其所追求的自由、平等人民的經濟和社會形式

1. 核心理念:個人解放與自由聯合

作家大衛·艾德爾施塔特(David Edelstadt)在一首詩中寫道:

「一個沒有人應該統治別人的勞動和辛勞的世界, 那就是無政府狀態。一個自由讓每個人都快樂的世界,無論弱者還是強者,無論『他』還是『她』,在那裡『你的』和『我的』不會壓迫任何人——那就是無政府狀態。」

埃里希·米薩姆(Erich Mühsam)則定義:

「無政府,德語意為:沒有統治,沒有權威,沒有國家,因此它代表了無政府主義者所追求的社會秩序狀態,即每個人的自由透過普遍的自由來實現。這種目標設定,而非其他任何東西,構成了所有無政府主義者之間的聯繫,構成了無政府主義與所有其他社會學說和人類信仰的根本區別。(…) 否定社會組織中的權力是無政府狀態的決定性本質特徵。

— 埃里希·米薩姆:《社會從國家中解放》

因此,對於無政府主義者來說,無政府狀態意味著每個人都能在沒有壓迫性權威的情況下,與他人自由聯合,充分發展自身。這種組織結構被設想為沒有層級、沒有強制、沒有暴力,不應與傳統的管理模式混淆。一個無政府主義社會是一個每個人都為自己的生活狀況承擔責任,或者與他人合作承擔責任的社會。

2. 規範與制裁:自願協商的基礎

在這種社會中,不存在任何指導性的中央權力。制裁不是由統治階層發出,而只有在違反預先協商的規則時才有可能。最極端的後果可能是被社群排除。這突顯了無政府主義社會中,秩序並非來自於外部強制,而是源於成員間的自願協商、相互尊重與共同的社會規範。

五、 歷史與當代實踐:無政府主義的組織嘗試

儘管常被貼上「烏托邦」的標籤,但無政府主義的原則在歷史上和當代都有過不同形式的實踐嘗試。

1. 西班牙內戰中的無政府主義公社 (20 世紀初期)

在西班牙內戰期間,西班牙北部大片地區曾由無政府主義者組織管理。這些無政府主義管理的地區遵循「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基本原則運作。在某些地方,貨幣被完全廢除或被代金券取代。在這種體系下,商品的價格往往只有先前的四分之一。儘管有人批評其效率可能不夠高,但這些無政府主義公社的生產力往往比集體化之前更高。在剛解放的地區,工作完全按照自由主義原則進行;決策由議會和集會做出,沒有任何形式的官僚體制。除了經濟革命,還有一股文化革命的氣氛。那些被認為是壓迫性的傳統消失了。婦女被允許墮胎,自由戀愛的觀念變得流行起來。

2. 馬赫諾夫什奇納運動 (Machnovshchina) (1917-1922)

俄國內戰期間(1917-1922 年),在烏克蘭活躍的無政府主義農民與游擊隊運動,以其領導人內斯托爾·馬赫諾(Nestor Makhno)命名為馬赫諾夫什奇納(Makhnovshchina),被視為一次重要的無政府主義組織嘗試。在其鼎盛時期,馬赫諾夫什奇納擁有約 30,000 名志願游擊隊員,控制著約 10,000 平方公里的區域,擁有 700 萬居民。整個自由區域的決策都在區域代表大會(Rayon Congress)上投票決定,這是一個由蘇維埃代表組成的全民大會。

3. 當代實踐:社群自治與合作模式

  • 克里斯蒂安尼亞自由城(Freetown Christiania):位於丹麥哥本哈根的克里斯蒂安尼亞自由城,以及許多佔屋運動(Squatter Movement)的目標,都依照無政府主義原則進行組織。全體會議(Plenum)作為決策機構,處理影響整個社區的事務。
  • 彩虹聚會(Rainbow Gatherings):彩虹聚會也被認為是一種實踐中的無政府狀態。這些聚會沒有正式的領導人,參與者透過共識決策,分享資源,共同生活,體現了自由、平等和自發秩序的理想。
  • 委內瑞拉的 Cecosesola 合作社聯盟:在委內瑞拉拉拉州,自 1967 年以來不斷壯大的合作社聯盟 Cecosesola(全稱為 Central Coperativa de Servicios Sociales del Estado Lara) объединяет 眾多合作社。這個完全無層級組織的聯盟,在 50 個基層組織中擁有約 20,000 名成員,其重點在於提供高品質的食品和醫療保健服務,展現了大型合作社如何在無政府主義原則下高效運作。

4. 武裝衝突中的無政府主義力量 (21 世紀)

在敘利亞內戰中,也出現了具有無政府主義議程的組織,例如「國際革命人民游擊隊」(International Revolutionary People's Guerrilla Units, IRPGF)。他們宣佈聲援庫德人民保衛部隊(YPG),與其並肩作戰,對抗伊斯蘭國的宗教狂熱分子。這顯示無政府主義思想在面對極端壓迫時,也能激發出武裝反抗的力量。

【結語】

「無政府狀態」這個詞,從古希臘的詞源開始,經歷了漫長而複雜的意義演變。它曾被視為缺乏領導的自然狀態,被馬基維利貶低為民主的退化,卻又在普魯東和康德等思想家筆下,被重新定義為一種基於自由、法律與無壓迫性權威的理想秩序。

無政府主義者所追求的無政府社會,並非毫無章法的混亂,而是一種透過自由協商、自願聯合和社會規範來維持的自發秩序。它挑戰了國家和強制性統治的必要性,提出了一個以個人自主和社群責任為核心的社會模型。從西班牙內戰的公社實驗,到當代克里斯蒂安尼亞自由城和合作社聯盟的實踐,無政府主義的思想在不同的歷史和文化背景下,不斷被探索和實踐。

理解無政府狀態的真正內涵,不僅能幫助我們糾正普遍存在的誤解,更能拓寬我們對社會組織和人類潛能的想像。它邀請我們思考,是否存在一種超越傳統國家治理模式的可能性,一種能夠在沒有統治者的情況下,實現更深層次自由與平等的社會秩序。無政府狀態,或許是人類社會一個永恆的哲學追問,也是對未來可能性的持續探索。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