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驚魂記Psycho》到《微笑》,電影如何將你嚇得跳起來?突發驚嚇百年進化史

從《驚魂記Psycho》到《微笑》,電影如何將你嚇得跳起來?突發驚嚇百年進化史

前言

恐怖電影的魅力,在於它能觸動我們內心深處的恐懼。而其中,最直接、最原始的震撼,莫過於「突發驚嚇」(Jump Scare)。一個意想不到的畫面,搭配突如其來的音效,總能讓觀眾從座位上跳起來。但您是否曾好奇,這個看似簡單的技巧,是如何一步步演變成恐怖電影的經典元素,甚至滲透到其他電影類型中?

本文將深入解析突發驚嚇的演變史,從電影史上第一個突發驚嚇的誕生,到其如何被導演們巧妙地運用、顛覆與創新。讓我們一同探討,這些驚悚時刻背後所蘊含的心理學與敘事技巧。


突發驚嚇的誕生:從《貓人》到公式化年代

要追溯突發驚嚇的起源,不得不提 1942 年的電影《貓人》Cat People)。這部片確立了現代突發驚嚇的三個核心要素,使其不再只是偶爾為之的嚇人橋段,而成為一種可複製的有效公式。

  1. 營造氛圍: 運用長鏡頭或安靜的場景,刻意拉長緊張感。
  2. 音效引導: 透過音樂或環境音效(如影片中的公車煞車聲),預示即將發生的事。
  3. 打破預期: 觀眾期待的威脅沒有出現,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完全出乎意料的事件。

《貓人》之後,突發驚嚇在 1940 至 1950 年代變得普遍,但很快便走向公式化,觀眾開始感到疲乏。直到 1958 年的《異形太陽惡魔》The Hideous Sun Demon),導演首次採用「角色主觀視角」來呈現突發驚嚇,讓觀眾彷彿身歷其境,感覺怪物是衝著自己而來。


古典時期的創新:心理學與視覺藝術的融合

到了 1960 年代,導演們開始將突發驚嚇與更深層的心理學和視覺技巧相結合,使其達到新的高度。

  • 《驚魂記》Psycho):阿爾弗雷德·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的這部經典之作,首次將電影配樂與突發驚嚇緊密連結。那段刺耳、不協調的弦樂,至今仍是電影史上最著名的驚嚇配樂。
  • 《反撥》Repulsion):這部片引入了經典的「鏡像揭示」(Mirror Reveal)技巧,利用鏡子反射,突然展示令人毛骨悚然的畫面,此後被無數恐怖片效仿。
  • 《等到天黑》Wait Until Dark):這部電影巧妙地運用戲劇性反諷,讓觀眾比主角知道更多,當觀眾看到反派從黑暗中一躍而出的同時,因主角是盲人而無法感知,這種資訊不對等創造了強烈的恐懼感。

顛覆預期與打破常規:現代突發驚嚇的演變

隨著觀眾對傳統手法越來越熟悉,導演們開始尋找新的突破口,將突發驚嚇玩出新花樣。

  • 《大白鯊》Jaws):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完美利用「延遲滿足」手法,長時間不讓大白鯊現身,反而用一個突如其來的死屍來嚇唬觀眾,將緊張感推向極致。
  • 《魔女嘉莉》Carrie):布萊恩·德·帕爾瑪(Brian De Palma)創造了「片尾驚嚇」,當觀眾以為電影結束而放鬆警惕時,突發驚嚇突然襲來,給人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這種手法在後來的《十三號星期五》Friday the 13th)中也得到延續。
  • 《奪魂鋸》Saw):這部電影的經典「逆轉」結局,將突發驚嚇與劇情反轉相結合,讓觀眾在震驚中發現真相。

進入數位時代:CGI與新敘事手法的應用

在數位特效與新興媒體的影響下,突發驚嚇迎來了新的面貌。

  • 《七夜怪談》The Ring):這部片利用非線性剪輯快速閃現,將一段突發的恐怖影像插入畫面,這種「無來由」的驚嚇更具衝擊力。
  • 《鬼影實錄2》Paranormal Activity 2):影片採用監視器的視角,營造出強烈的真實感,讓觀眾在靜態畫面中,見證一連串超自然現象。
  • 《潛伏》Insidious):導演溫子仁(James Wan)擅長節奏控制,透過看似平靜的對話與鏡頭,讓觀眾放鬆警惕,再以一個猛烈的惡魔現身,達到極致的驚嚇效果。
  • 《小丑回魂》It Chapter 1):影片將突發驚嚇與螢幕互動結合,讓恐怖畫面彷彿從螢幕中跳出,模糊了現實與虛構的界線。

超越恐怖片:突發驚嚇的跨界應用

突發驚嚇如今已不再是恐怖片的專利,它被巧妙地運用在各種電影類型中,例如:

  • 《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蝙蝠俠人偶突然撞向大樓窗戶的場景。
  • 《魔戒首部曲:魔戒現身》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Fellowship of the Ring):比爾博·巴金斯(Bilbo Baggins)臉部突然變形的畫面。

這些非恐怖電影中的突發驚嚇,往往因為觀眾毫無防備,而帶來更強烈的心理衝擊。


結語

從最早的簡單公式,到如今與心理學、視覺效果、敘事技巧和數位媒體的深度融合,突發驚嚇的演變史,正是一部電影製作人與觀眾之間的「貓鼠遊戲」。每一次的創新,都反映了創作者對觀眾心理的精準掌握。

儘管突發驚嚇常被視為一種廉價的嚇人手法,但當它被巧妙地運用,它能成為推進劇情、塑造氛圍和深化角色恐懼的有力工具。未來的突發驚嚇將如何進化?或許,正如影片所說:「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沒有人會預見它的發生。」


文中提及的驚悚電影與突發驚嚇

  • 《貓人》Cat People, 1942):第一個現代突發驚嚇。
  • 《異形太陽惡魔》The Hideous Sun Demon, 1958):第一個主觀視角突發驚嚇。
  • 《驚魂記》Psycho, 1960):第一個將配樂與突發驚嚇結合。
  • 《反撥》Repulsion, 1965):第一個鏡像揭示突發驚嚇。
  • 《等到天黑》Wait Until Dark, 1967):第一個利用戲劇性反諷的突發驚嚇。
  • 《大白鯊》Jaws, 1975):第一個延遲滿足的突發驚嚇。
  • 《魔女嘉莉》Carrie, 1976):第一個片尾驚嚇。
  • 《衝擊》Shock, 1977):第一個利用「德州轉換」的突發驚嚇。
  • 《異形》Alien, 1979):將突發驚嚇與懸念結合。
  • 《美國狼人在倫敦》American Werewolf in London, 1981):夢中夢的突發驚嚇。
  • 《十三號星期五 第二部》Friday the 13th Part 2, 1981):利用分散注意力的突發驚嚇。
  • 《德州電鋸殺人狂 2》The Texas Chainsaw Massacre 2, 1986):利用燈光與動作的突發驚嚇。
  • 《驅魔人 3》The Exorcist 3, 1990):靜態長鏡頭下的突發驚嚇。
  • 《糖果人》Candyman, 1992):打破鏡像揭示常規的突發驚嚇。
  • 《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 1993):非恐怖片中的突發驚嚇。
  • 《七宗罪》Seven, 1995):利用「活死人」的突發驚嚇。
  • 《驚聲尖叫》Scream, 1996):後設突發驚嚇。
  • 《魔戒首部曲:魔戒現身》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Fellowship of the Ring, 2001):CGI 突發驚嚇。
  • 《天兆》Signs, 2002):利用電視畫面的突發驚嚇。
  • 《鬼影實錄2》Paranormal Activity 2, 2010):利用監視器畫面的突發驚嚇。
  • 《潛伏》Insidious, 2010):利用人物互動的突發驚嚇。
  • 《險惡》Sinister, 2012):利用主觀視角轉換的突發驚嚇。
  • 《招魂》The Conjuring, 2013):利用手拍聲的突發驚嚇。
  • 《巴巴杜克》The Babadook, 2014):利用定格動畫的突發驚嚇。
  • 《小丑回魂》It Chapter 1, 2017):利用投影機的突發驚嚇。
  • 《隱形人》The Invisible Man, 2020):利用視覺線索的突發驚嚇。
  • 《笑》Smile, 2022):利用違反物理常規的突發驚嚇。

延伸閱讀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