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學習不再是填鴨:探究式學習(Inquiry-based learning),讓孩子成為知識的偵探
前言:你是否厭倦了死記硬背?
回想一下你的求學時光,腦中是否浮現老師在黑板前滔滔不絕,而你正努力抄筆記、記憶一個個看似無關聯的事實和公式?這種單向的「填鴨式教育」,雖然能快速傳遞知識,卻往往讓學習變得枯燥乏味,扼殺了我們與生俱來的好奇心。
如果學習不再是「被動接收」,而是「主動探索」呢?這正是近年來備受推崇的探究式學習 (Inquiry-based learning) 的核心精神。它將學生從知識的消費者,轉變為知識的偵探。
什麼是探究式學習?從提問開始的旅程
簡單來說,探究式學習是一種主動式學習形式。它不以「傳授知識」為開端,而是從一個問題、情境或謎題開始。學生不是被動地接收答案,而是主動地發問、調查、分析、合作,最終自己建構出知識與結論。
這種學習模式的哲學根基,可以追溯到杜威 (John Dewey) 等教育先驅的理念。他們堅信,學習應該是一種從經驗中「做中學」的過程,讓學生親身參與,才能真正內化知識,並培養解決真實世界問題的能力。
探究的四個層次:循序漸進的挑戰
探究式學習並非一蹴可幾,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根據教育學家的分類,探究可分為四個層次,從教師引導逐漸過渡到學生主導:
- 第一級:確認式探究 (Confirmation Inquiry)
- 概念: 老師提出問題與步驟,學生透過實驗來驗證已知的答案。
- 範例: 老師講解浮力原理後,讓學生按照步驟,操作實驗來「確認」物體在水中是否會浮起。
- 目的: 幫助學生熟悉實驗流程、數據記錄,並加深對既有知識的理解。
- 第二級:結構式探究 (Structured Inquiry)
- 概念: 老師提出問題和實驗步驟,但結果未知。學生需根據收集的數據,自行分析並得出結論。
- 範例: 老師提供實驗材料,讓學生測試不同液體(如水、油、糖水)的導電性,學生需自行解釋為何有些液體能導電,有些不能。
- 第三級:引導式探究 (Guided Inquiry)
- 概念: 老師只提供一個研究問題。學生需自己設計實驗步驟、執行實驗、並最終得出結論。
- 範例: 老師提出「哪種植物的生長速度最快?」這個問題,學生需分組討論、設計實驗、選擇植物和土壤、記錄數據,並提交完整的實驗報告。
- 第四級:開放式探究 (Open Inquiry)
- 概念: 學生完全自主。他們自行發想問題、設計實驗、執行研究、並提出結論。這是最能體現探究精神的層次。
- 範例: 類似於科學競賽或獨立研究專題。學生從生活中的現象發想問題,例如「為什麼這個湖泊的水越來越混濁?」,然後獨立完成整個探究過程。
為何探究式學習如此重要?
探究式學習的價值,早已超越了單純的學科知識傳遞。它能為學生帶來多重實質益處:
1. 培養主動提問的習慣
在探究式學習中,提問是起點,也是核心。它鼓勵學生保持好奇心,從被動的「聽從」轉為主動的「探尋」,這也是科學家、工程師和各領域創新者最關鍵的能力。
2. 強化解決問題的能力
探究式學習能有效結合問題導向學習(PBL)與5E教學模式。它讓學生面對真實世界的挑戰,從而培養他們蒐集資訊、批判性思考、分析數據、並最終提出解決方案的能力。這套流程不僅適用於學術研究,更能幫助他們應對未來生活與職場的挑戰。
3. 擁抱 21 世紀關鍵素養
在探究過程中,學生需要與同儕協作、溝通想法、論證觀點、並運用科技蒐集與呈現資料。這些能力不僅是當今社會與職場成功的關鍵,也是探究式學習自然而然培養出的素養。
實踐中的挑戰與迷思
儘管探究式學習好處多多,但它並非教育的萬靈丹。實施過程中仍有挑戰與迷思需要釐清:
- 迷思一:探究式學習就是「動手做」。
- 澄清: 「動手做」是探究的一部分,但核心是動腦思考。沒有思辨、提問與結論的動手做,只是一種娛樂活動,而非真正的探究式學習。
- 迷思二:探究式學習是「放任自由」。
- 澄清: 成功的探究式學習需要老師扮演「引導者」與「支架者」的角色。老師必須精心設計課程,提供適當的資源和指導,以確保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不至於迷失方向。
- 挑戰:需要大量時間與資源。
- 探究式學習無法在短短幾堂課內完成,它需要充足的時間讓學生發想、實驗與反思。同時,它對教師的專業素養、課程規劃能力以及教學資源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結語:從知識的消費者,到知識的創造者
探究式學習不是一種教學工具,而是一種教育哲學。它提醒我們,學習的最終目的,不只是為了記住知識,更是為了學會如何學習。
透過提問、探索、合作與創造,探究式學習賦予學生駕馭知識的力量,讓他們從被動的接收者,轉變為主動的創造者。在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這份能力比任何單一知識都更為珍貴。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