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師不是超人!從導護困境,深度解析台灣教育現場的制度性問題
前言:當校門口的風景,成為一場無解的拉鋸戰
每天清晨,校門口那輛呼嘯而過的汽車、學生們嬉鬧奔跑的身影,以及站在路口指揮交通的導護老師,共同構成了台灣校園最日常的一幅風景。然而,在這份看似和諧的景象之下,卻隱藏著一道難以言喻的裂痕—一場關於「老師值導護」的無解爭議。
這份爭議,不僅僅是關於老師職責與工作量多寡的討論。它更像是一面鏡子,映照出老師的辛勞、家長的焦慮,以及制度設計上的模糊地帶。當我們聚焦於個別衝突,例如「老師不為學生撐傘」、「家長質疑校園安全」時,我們往往忽略了問題的核心:這場拉鋸戰,從來都與對錯無關,而是源於一個缺乏明確規範的系統性困境。
這篇文章,將從一個宏觀視角,深度解析這場導護爭議。我們將超越情感的對立,從老師與家長的真實心聲出發,最終指向一個根本性的解決方案:導護工作的「法制化」。我們相信,只有透過制度性的改革,才能真正為孩子、為老師、為家長,撐起一把更堅實、更合理的安全保護傘。
一、當老師的專業,被繁雜瑣事消磨殆盡
當我們把目光從爭議本身移開,傾聽老師們的心聲,會發現他們所承受的壓力,遠超乎想像。
- 過勞的教學現場:一位老師曾無奈地對我說:「如果能單純教書,不要站導護,我會更喜歡這個身分。」這句話揭示了老師們普遍的困境:他們的精力被行政雜事、研習、導護等非教學工作無止盡地瓜分。教學,這個本該是老師的核心專業,反而成為時間表上的一個片段。
- 無權無勢的「導護」:老師C的案例更是一針見血。他因未主動為學生撐傘而被家長指責,心中的不滿最終化為一句無奈的反問。這凸顯了導護工作的尷尬處境:老師身負維護安全的責任,卻缺乏法律賦予的公權力,既要承擔風險,又要面對家長不合理的期待,處境極其被動。
老師們的無奈,歸根究柢,源於他們的核心價值未被充分尊重。當導護工作被視為理所當然的「附帶任務」,老師們的專業光環便在日復一日的瑣碎中逐漸黯淡。
二、家長的焦慮,與缺乏信任的溝通
在家長們的觀點中,我們看到了兩個核心關注點:禮貌與安全。
- 對「禮貌」的過度投射:家長A對老師「擺臭臉」的指責,反映出社會對老師作為「品德模範」的傳統期待。這種期待本身無可厚非,但當它演變為情緒化的批評,並將個體行為擴大至整個教師群體,便會加劇親師之間的隔閡。
- 對「安全」的深層擔憂:家長B對學生在校門口安全隱患的質疑,是所有家長最真實且可以理解的焦慮。然而,學校的回覆雖然積極邀請家長加入志工,卻未能直接回答「我們將採取什麼具體措施」這個核心問題。這顯示出親師雙方在溝通上的錯位,信任因此難以建立。
這場雙方的拉鋸,揭示了問題的癥結點:制度的模糊,導致了責任的轉嫁。當法律與規範未能提供清晰的界線,老師與家長便在「誰該負責」的泥沼中掙扎。
三、邁向法治:為校園安全打造「多管齊下」的系統工程
要根本性地解決這場爭議,我們必須將「導護」從一個模糊的「潛規則」,轉化為一個有法可循、有責可歸的制度。這不是一蹴可幾,而是一個需要中央、地方與學校三方協同合作的系統工程。
中央政府:立法領航,確立規範
最根本的解決方案,是由教育部主導,在《國民教育法》的框架下,制定更細緻的行政規則或子法。這將是台灣校園導護制度的「法制化元年」。
- 明確法律定位與職責範圍:法規應清晰界定導護工作的性質,並劃清其與教師核心教學職責的界線。
- 賦予權力與義務:應在法律上賦予導護人員在必要時指揮交通的公權力,同時明訂其義務與工時保障。
- 建立爭議處理機制:設立一個獨立且公正的申訴與協調平台,避免爭議無限擴大。
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強化支援
縣市政府教育局應在中央法規的基礎上,制定地方性導護自治條例。
- 彈性配置人力:考量城鄉差距與交通狀況,彈性調整導護人力配置標準,可考慮增聘專職導護人員。
- 整合跨部門資源:與警政、交通等單位建立跨部門合作平台,協調警力支援、改善硬體設施。
學校層級:細緻落實,凝聚共識
在中央與地方規範的指引下,學校應本於權責,制定校本導護實施辦法。
- 建立校內溝通平台:由校長、教師、家長代表共同參與,定期檢討並凝聚導護共識。
- 提供支持與鼓勵:為導護教師提供津貼、補休或榮譽表揚,提升其工作意願與士氣。
- 強化三方教育:對教師、學生、家長進行導護相關教育,提升彼此的理解與尊重。
結語:跳脫對立,共同為孩子撐起保護傘
「老師值導護」的議題,歸根究柢,叩問的是學校、老師、家長三方如何同心協力,共創福祉。
唯有透過更開放的對話、更積極的參與、更真誠的協商,我們才能跳脫僵化的對立,從「指責」轉向「解決」,從「爭議」走向「共識」。
我深信,當每一位參與者都願意放下成見,共同推動這場制度性的變革,我們不僅能減輕老師的重擔,更能為孩子們建造一個真正安全、友善、和諧的校園樂土。這份努力,不僅是為了導護,更是為了我們下一代,一個更美好的教育未來。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