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際常用語言:簡介

國際常用語言:簡介

緣起

隨著交通及網路的便利,到世界各國旅遊,閱讀當地文件書籍的機會越來越多,加上科技的進步,學習各國語言的工具也愈來愈方便,因此若能學會各種語言的基礎用語,在國際間旅遊,與各國人民互動、閱讀文件會相當便利,能加進了解各國的文化。

閱讀,是跨時代、跨地域與作者思想交流的最佳方法,而閱讀原著最能貼近作者的思維,關於閱讀的方法,我參考: 如何閱讀一本書How to Read A Book,第一階段是基礎閱讀,只要懂得看書、識字,就算是達到這層閱讀,除中文外,常見的思想家其寫作的語文有以下數種:

  • 德語:萊布尼茲、康德、叔本華、黑格爾、尼采、佛洛伊德、榮格、哈伯瑪斯、馬克思
  • 英語:杭士基
  • 法語:盧梭、皮亞傑、

於是我想整理常用的語言單字、詞彙及用語。以下就世界上常用的語言、基本文法等整理如下:

常用語言

漢語

漢語又稱中文或華語,概指由上古漢語(先秦雅言)發展而來、書面使用漢字的分析語,為漢藏語系最大的一支語族。如把整個漢語族視為單一語言,則漢語為世界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目前全世界有五分之一人口將漢語做為母語或第二語言。

對於漢語下屬語言的分類,學界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將漢語定義為語言,並將官話、贛語、閩語、粵語、客家話、吳語、湘語七大分支定義為一級方言。另一種觀點則將漢語視為語族,七大分支因無法互相溝通而視為語支,而語支下面的各個分支被視為獨立的語言,如國際標準化組織就將漢語族分為13種語言:閩東語、晉語、官話、莆仙語、徽語、閩中語、贛語、客家話、湘語、閩北語、閩南語、吳語、粵語。

英語

英語(English)是目前唯一具有全球通用語和世界語言地位的語言,英語是世界上母語人口第三多的語言(僅次於漢語和西班牙語),也是絕大多數國家和國際組織的官方語言。

近代英語在莎士比亞(逝世1616年4月23日)所處的時期開始繁榮,一些學者將之分為早期近代英語與後期近代英語,分界線為1800年左右。

雖然英語是屬於日耳曼語族的語言,但在文藝復興時期時英語加入大量拉丁語詞彙,隨著時代演進還加入更多西班牙語、義大利語、法語及希臘語的詞彙,擁有大量羅曼語族起源的借用詞。

自從17、18世紀,美國英語、加拿大英語、澳洲英語、紐西蘭英語開始成為獨特的方言。它們也各有自己的地區性的語詞、文法和語音。其他像印度英語、東南亞英語、加勒比地區英語和非洲某些新興國家的英語,都各自受到當地語言影響、具有語音和詞彙上的特點。

德語

德語(Deutsch),是印歐語系西日耳曼語支的一門語言。以將其作為官方語言的國家數量計,是世界第六大語言。以德語為母語者現在主要分布在德國(德語: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奧地利(德語:Republik Österreich)、瑞士(德語:Schweizerische Eidgenossenschaft)東部、列支敦斯登(德語:Fürstentum Liechtenstein)和盧森堡(盧森堡語:Groussherzogtum Lëtzebuerg)。

16世紀,馬丁·路德(德語:Martin Luther,1483年11月10日—1546年2月18日)為了推動德意志宗教改革,將《聖經》翻譯成德語的一種方言,為德語的統一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路德聖經》所使用的德語方言,得到了非常廣泛的普及,成為後來標準德語的基礎。馬丁·路德翻譯的聖經在宗教改革時期得到了廣泛傳播,為現代德語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781年約翰·克里斯多福·阿德隆(德語:Johann Christoph Adelung,1732年8月8日—1806年9月10日)出版了第一部德語字典。1852年起雅各布·格林(德語:Jacob Ludwig Carl Grimm,1785年1月4日—1863年9月20日)和威廉·格林(德語:Wilhelm Carl Grimm,1786年2月24日—1859年12月16日)兄弟開始編輯最廣泛的德語字典。這部著作一直到1960年才完工。

法語

法語(français),屬於印歐語系羅曼語族的高盧-羅曼語支。法語和所有羅曼語族語言一樣,都是從羅馬帝國的拉丁語衍生的,法語從高盧地區(特別是北高盧)的拉丁語口語所演進而來。法語是除英語之外最多國家使用的官方語言、聯合國工作語言之一,其影響力僅次於英語。

現時全世界有1億人將法語作為母語,另有2.8億人使用法語(包括把它作為第二語言的人),這些數字目前仍在增長中,尤其是在非洲大陸。現今法國法語(français métropolitain)和魁北克法語(québécois)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兩大法語分支,兩者在發音與口語詞彙上有所區別,但書面形式則一致。

西班牙語

西班牙語(西班牙語:Español),也稱卡斯提亞語(Castellano),指的是一種起源於西班牙卡斯提亞地方的語言,為羅曼語族的分支,除了發源地的西班牙以外,其母語人士主要集中在拉丁美洲國家。

西班牙語的使用人口眾多,全球共有近五億人使用。按照第一語言使用者數量排名,為全世界第二位,僅次於漢語。

西班牙語是從通俗拉丁語中發展而來的,同時受到巴斯克語的影響。西班牙語音的典型特徵是子音弱化、齶音化。相同的現象也可以在大部分的羅曼語系的語言中發現。

日語

日語,又稱作日本語(日語:日本語/にほんご Nihongo/にっぽんご Nippongo)。日語屬於日本-琉球語系,與其有親戚關係的語言還包括琉球語和八丈語(有時會被視作第三個語族),但由於這些語言常被視作方言,因此日語又常被分類為孤立語言。

基本文法

文法(英語:grammar),或稱語法,在語言學中指任意自然語言中句子、短語以及詞等文法單位的文法結構與文法意義的規律,本質上即音義結合體之間的結合規律。對文法的研究稱文法學。

文法、修辭、邏輯等文科教育中核心部份,被稱為三學或三藝(拉丁語:Trivium)。

名詞

名詞(英語:noun)是指代人、物、事、時、地、情感、概念、方位等實體或抽象事物名稱的詞,屬於詞類中實詞的一種。名詞如同所有實詞共有的特點,可以獨立成句;且在短語或句子中,名詞可用代詞來替代。

代名詞

代詞(英語:pronoun),又叫代名詞,在語言學和語法學中是指代替名詞或名詞短語的形式詞(是否附加限定詞各個語言不同),如漢語的「你」、「我」、「他」,英語的「you」、「this」,法語的「nous」、「elle」等。問句中代替被詢問物體的代詞叫做疑問代詞,比如「誰」等。

動詞

動詞(英語:verb)是詞類的一種,動詞在各種的語言的語法中可能表示動作、發生或是存在的狀態。在許多語言中,動詞存在有詞形變化,並藉此表示時態、體貌、語境和語態。也可能是為了一致於人稱、性別、量詞、論元。在一些有詞形變化的語言中也存在有不帶有詞形變化的基礎形態動詞,像是不定詞,像是英語中就將不定詞描寫成「字典格式(dictionary form)」。

不定詞

不定詞(英語:Infinitive,縮寫:INF)又稱動詞不定式,是一個語言學術語,通常作為非限定動詞使用,並在許多語言中都存在。在英語語法中,不定詞變化從而不指示人稱、數量、時態的形式。它叫做不定詞,不定詞屬於非謂語動詞。在一些語言中,動詞不定詞則作為一個單詞,通常為詞形變化結尾的特徵。

像是西班牙語中的「morir ((to) die,死)」 ;法語中的「 manger ((to) eat,吃) 」;拉丁文中的「portare ((to) carry,帶)」;德語中的「lieben ((to) love,愛)」。

人稱

人稱是與語言中的行為動作相關的話語角色。一般來說,表示說話方的稱為第一人稱,表示聽話方的是第二人稱,表示說話方和聽話方之外的是第三人稱。

一般來說,獨立的人稱代詞比不獨立的形式區分的意義更多。如英語中,人稱代詞區分I/you/he/she/it/we/they等,還有格的變化;在be動詞裡,就只區分am/are/is;在現在時單數的動詞後,只有第三人稱加-s,也不區分性。

數(number)是一個用作計數、標記或用作量度的抽象概念,是用以比較同質性或同屬性物件等級的簡單符號記錄形式(或稱度量)。因此,「數」是「量」的抽象化,數是用來界定某物件的量與一單位量的關係;用集合的概念來說,數是相似的類所構成的集合,其由各種物件中抽象而得,例如5個人、5公升、5小時等相似的類(所有5個量的物件)所構成的集合,用5表示之。

時態

在語法中,時或時態(拉丁語:tempus,英語:tense)是一種表示時間關係的語法範疇,經常透過動詞的詞形變化來表現。

眾多語言中,常見的主要時態包含過去時、現在時與將來時。英語只有兩種時態,現在時(或非過去時)與過去時。如 he goes 為現在時;he went 為過去時。非過去時通常表示現在,但有時也會表示未來,如 the bus leaves tomorrow。

助動詞

助動詞(英語:auxiliary verb、英文簡稱:aux)是一種可以改變主要動詞意義或時態的一組動詞,在印歐語系語言中非常常見。例如英語中的have、can、will、must等。這些助動詞不能自己單獨使用,必須要與另外一個動詞配合使用才有意義。

又助動詞在句子中有其固定的出現位置,例如:在直述句中,助動詞通常會出現在主詞之後,但卻在動詞之前: "You must go home tonight." 這個句子中,you 是主詞,must 是助動詞,go 是動詞。另外與助動詞連用的動詞,必須以動詞原形或分詞形式呈現。

名詞的「格」

主格(拉丁語:casus nominativus, 英語:nominative case,縮寫:nom),德語和俄語語法稱之為第一格,是作通格語言中,標定及物動詞句施事論元和不及物動詞句變元(A=S)的語法格,傳統語法上標示主格的通常就是動詞的主語;與之相對,及物動詞句的受事論元(P)則為賓格(受格)。

屬格(拉丁語:casus genitivus;英語:genitive case;俄語:роди́тельный паде́ж;縮寫: gen),亦稱所有格、領格、生格,德語和俄語語法稱之為第二格,是指名詞的語法上的格。

與格(拉丁語:casus dativus ,英語:dative case,縮寫: dat),也稱給格,德語和俄語語法稱為第三格,是指名詞的語法上的格。與格通常表示動詞的間接賓語。與格存在於梵語、古希臘語、拉丁語、俄語、古英語和德語中。在德語中,一些介詞要求其後的名詞使用與格,例如 aus, außer, bei, mit, nach, seit, von 和 zu 之後,總是跟隨與格。

受格(拉丁語:casus accusativus;英語:accusative case,縮寫: acc),又稱對格,德語和俄語文法稱之為第四格,表示一個動詞直接受詞的名詞或一個前置詞的受詞。

工具格(英語:Instrumental case,縮寫: ins或 instr),俄語語法稱之為第五格,是用來指示名詞是主語達成或完成一個行動所憑借或使用的工具或方法。這個名詞可以是物理物體也可以是抽象概念。

方位格(英語:locative case,縮寫: loc),也稱位置格、處所格、處格、第六格,是指示方位的格。它含糊對應於英語前置詞「in」、「on」、「at」和「by」。方位格同方向格(lative case)和分離格(separative case)一起屬於普通局部格。

形容詞

形容詞是詞類中的一類。其根本特點是自由地作定語、修飾動詞或名詞性短語。在語義上,形容詞多表示性質、狀態、屬性、描述等含意。

副詞

副詞(英語:Adverb)是一類用以修飾動詞、形容詞或加強描繪片語或整個句子的詞,與形容詞或區別詞的差別在於,形容詞能修飾名詞或代詞,而副詞不能。

副詞不能充當主語、謂語或賓語的中心,因此傳統上是虛詞的一類,但其他虛詞都不能獨立構成句子成份,而副詞可以獨自充當狀語,因此,一些現代分類將其歸類為實詞中的加詞。

介系詞

介詞、介系詞(英語:adposition)是語法中定義的一種詞彙,用來描述字詞之間的時間、空間或文法關係。可以區分為前置介詞(簡稱前置詞,preposition)、後置介詞(postposition)和框式介詞(circumposition)。

英語的大多數常用介系詞,如at、in、for、of、on、from、by、between、after、before、near、under、since 等,都是簡單介詞,即由一個單詞構成的介詞。

冠詞:定冠詞/不定冠詞

冠詞(英語:article)是印歐語系和亞非語系語言中,位於名詞或名詞詞組前後,主要限定句中名詞的詞,是虛詞。現代漢語中有數詞,沒有冠詞。

主詞、動詞、受詞

主語(拉丁語:subjectum,也稱主詞。英語:subject)是一種句法成分,由名詞、名詞短語或代詞充當。在英語和法語當中,主語決定謂語動詞的形態,即與謂語動詞達成語法一致。

動詞(英語:verb)是詞類的一種,中文的動詞是用來表示動作、行為或事件發生之詞。動詞在各種的語言的語法中可能表示動作、發生或是存在的狀態。

受詞(英語:Object),也稱賓語。是指一個動作(動詞)的接受者。例如中文「我寫作業」中,「作業」即為賓語。

主動語氣、被動語氣、反身語氣、祈使語氣

在俄語中,可以利用動詞的現在式、過去式以及命令形式表達直陳語氣、條件語氣以及祈使語氣三種語氣。

比較級與最高級

級範疇,是語言學中的術語,是關於形容詞和副詞的性質、狀態在用於比較時的不同程度的語法範疇,屬於比較常見的一類語法範疇。

級範疇可能包括以下幾類:

  • 原級 (拉丁語ponere)
  • 比較級(拉丁語comparare)
  • 最高級(拉丁語superferre)
  • 絕對最高級(拉丁語efferre)
  • 過度級(拉丁語excedere)

基數與序數

數學集合論中,序數(ordinal number,ordinal)是自然數的一種擴展,與基數(cardinal number,cardinal)相對,著重於次序的性質。

稱呼語的形式

稱謂或稱呼廣義上可以指名稱;狹義上指人交往當中所說出對方的名稱,這種稱呼通常基於輩份、血緣關係、職業特性、宗教信仰、社會地位等等因素,有時也可以指人的姓氏、名字。

小名或暱稱

綽號是人的一種非正式的名字,是別名的一種,又稱外號。表示親密或喜愛的綽號也叫暱稱;表示幽默感或嘲弄的綽號也叫諢號(渾號)、諢名(渾名)。

成語/片語

成語是漢字文化圈特有的語言形式,存在於漢語中,它是一個固定短語,表達了一個固定的語意,常帶有歷史故事及哲學意義。

片語(英語:phrase)又稱詞組、短語,是指一個或多個詞組成的,具有中心詞的語法性質,內部成分在語義和句法上都能搭配,但可能未形成完整命題,也沒有語調的一種語法單位。通常一個片語可以是詞的任意聚合,故一個詞也可以組成片語乃至句子。

修辭

修辭學(英文:rhetoric)是增強言辭或文句效果的語言藝術,和語法、邏輯並稱三藝,是語言學的範疇。自語言出現,人類就有修辭的需要。修辭的學習和運用可以:

  • 修飾作者的文章、語言,清楚傳達文意,以吸引讀者的注意力、加深讀者的印象和抒情效果。
  • 更清楚了解作者的意思,不會受修辭手法的影響而有所誤解。
  • 便於分析、欣賞文學作品,以進一步理解其作品意涵。

亞里斯多德之《修辭學》(古希臘文:Ῥητορική)是古希臘文學作品,闡釋如何說服人。由亞里斯多德於公元前4世紀完成。

《修辭學》開頭一句是:「修辭術是論辯術的對應物。」修辭術和論辯術的差別在於修辭術採用連續的講述方式,論辯術採用問答方式;修辭術面向由各種各樣的人組成的聽眾,論辯術面向少數有知識的聽者。

亞理斯多德提出三種說服人的策略,第一種是道德訴求,主要是強調訊息來源的可信度,第二種是理性訴求,主要強調傳播內容必須講道理,第三種是感性訴求,強調用感情去說服;而理性訴求和感性訴求是現今說服傳播的核心概念。

參考資料

專書

  • Barry Faber/貝瑞.法柏(2003),劉鐵虎、林建江譯。How to learn any language:quickly, easily, inexpensively enjoyable, and on your own / 如何學會任何語言。臺北市:閱讀地球文化。

教學網站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德國教育見學之旅

德國教育見學之旅 前言 德國文化的豐富層次和對世界的影響表現在其建築、美術、音樂、哲學、電影等,文化遺產主要以老城為代表,而國家公園和自然公園共計上百處,世界最早設立國民教育系統的國家之一就是現代德國的前身普魯士王國(Königreich Preußen,1701-1918) ,第一所華德福學校創立於1919年,是位於德國司徒加特的華德福阿斯托里亞捲菸廠為員工子弟建立的一所學校 。 因此在雲林縣校長協會陳校長在推動本計畫時,我就一直表明參加意願,因為德國有我一直很欣賞的名人,如:萊布尼茲(1646-1716)的單子論、康德(1724-1804)的三大疑問、貝多芬(1770-1827)的田園交響曲、馬克思(1818-1883)的異化論、尼采(1844-1900)的上帝已死…等等,相較於美國,我反而比較更想認識豐富歐陸文化的德國。 此外,德國在推動淨零排放與永續發展的部分,更是我關心的重點,因此還特別去買了【 Nikon Z30 16-50mm+50-250mm 雙鏡組 無反相機 Vlog影音戶外組 】,希望此行能用環境教育輔導團召集人的角度,藉由實地參訪真實瞭解其推動現況,返國後將心得與國內學校分享。 參訪重點 德國教育見學之旅--文化篇 德國歷史、文化、建築之我見 德國教育見學之旅--教育篇 德國學制(Bildungssystem in Deutschland)簡介 小學(Grundschule):哈默爾堡公立小學 Grundschule am Mönchsturm (Simone Albert 校長) Mittelschule:巴特基辛根初級中學 Anton-Kliegl-Mittelschule ( Hans-Jürgen Hanna 校長) 實用專科中學(Realschule):哈莫爾堡實用專科中學 Jakob-Kaiser-Realschule (Christian Buchner 校長) 文理中學(Gymnasium):巴特基辛根文理中學 Jack-Steinberger-Gymnasium (Markus Arneth 校長) 職業學校 (Berufsschule):巴特基辛根職業學校 Staatliche Berufsschule (Kathrin Maywald

基礎德語

基礎德語 德語(Deutsch),是印歐語系西日耳曼語支的一門語言。以將其作為官方語言的國家數量計,是世界第六大語言。以德語為母語者現在主要分布在德國(德語: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奧地利(德語:Republik Österreich)、瑞士(德語:Schweizerische Eidgenossenschaft)東部、列支敦斯登(德語:Fürstentum Liechtenstein)和盧森堡(盧森堡語:Groussherzogtum Lëtzebuerg)。 16世紀,馬丁·路德(德語:Martin Luther,1483年11月10日—1546年2月18日)為了推動德意志宗教改革,將《聖經》翻譯成德語的一種方言,為德語的統一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路德聖經》所使用的德語方言,得到了非常廣泛的普及,成為後來標準德語的基礎。馬丁·路德翻譯的聖經在宗教改革時期得到了廣泛傳播,為現代德語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781年約翰·克里斯多福·阿德隆(德語:Johann Christoph Adelung,1732年8月8日—1806年9月10日)出版了第一部德語字典。1852年起雅各布·格林(德語:Jacob Ludwig Carl Grimm,1785年1月4日—1863年9月20日)和威廉·格林(德語:Wilhelm Carl Grimm,1786年2月24日—1859年12月16日)兄弟開始編輯最廣泛的德語字典。這部著作一直到1960年才完工。 教學網站 初階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 語言學習 >> 德語 >> 德心應手 ,共60集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 語言學習 >> 德語 >> 基礎德文範本 ,共188集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 語言學習 >> 德語 >> 開心學德語一 ,共107集 進階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 語言學習 >> 德語 >> 中級德文範本 ,共148集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 語言學習 >> 德語 >> 開心學德語二 ,共156集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我讀老子:《素說經典—道德經》

我讀老子:《素說經典—道德經》 緣起 關於我與老子 回顧年少之時,已然對老子有興趣,或者可言,是對哲學有興趣,對「我是誰?從何而來?要往哪裡去?」等大哉問有興趣,因此各種哲學、宗教乃至於奇聞軼事、外星人等資訊,都是我有興趣閱讀及探究的問題。 然而老子一書,年少的我,或許因為人生經歷不夠而讀不懂,但在過中年後,再讀傅佩榮、南懷瑾、王邦雄、陳鼓應、乃至於呂尚等前輩的解讀中,不管是從儒家、佛家或外星人的理論,都可了解一個最核心的問題,現在我們讀的老子是經過歷代許多人修改過的,不見得是原本的樣子。 於是我恍然大悟,蘇格拉底(前470年—前399年)沒有著作,其言論是柏拉圖(前429年—前347年)等後世學者所記錄;孔丘(前551年—前479年)的《論語》,是由其弟子所的筆記彙編而成,南宋朱熹(1130年—1200年)又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輯為四書,作為教本;耶穌(約前4年—公元33年)沒有著作,其言行紀錄《新約聖經》絕大部分內容是由猶太人基督徒所寫。釋迦牟尼/喬達摩·悉達多(前563/480年—前483/400年)沒有著作,第一次結集,是佛陀入滅之後,在弟子大迦葉尊者的領導下,優波離尊者誦出波羅提木叉(律藏)、阿難尊者誦出經藏。 所以現行《老子》或《道德經》一書,真是老子寫的嗎?如果真如傳聞所言,是「關令」尹喜在老子西出函谷關之前,將老子攔住,並邀請作客,向他請教周禮,那《老子》一書會不會是當時的紀錄或筆記?這筆記經過背誦或抄錄,會不會有錯字? 那當時尹喜問了老子什麼問題?老子又回答了什麼內容?再則,老子真實得核心思想又是什麼? 關於老子 老子(楚共王20年,前571年—楚惠王十八年​​,前471年),確切出生地不詳,關於老子故里的文字記載更是少之甚少,最早見於司馬遷《史記•老子列傳》記載老子的出生地是在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今屬河南省鹿邑縣。 老子曾於東周春秋時周朝守藏室任柱下史。柱下史,周秦官名,相當於漢以後的御史。因其常侍立殿柱之下,故名。柱下史是掌管中央的奏章、檔案、圖書、計籍以及地方上報的材料的官職,後被人們沿用作為御史的代稱。《史記·卷九十六·張丞相傳》:「秦時為御史,主柱下方書」;司馬貞《索隱》:「周、秦皆有柱下史,謂御史也。所掌及侍立恆在殿柱之下,故老子為周柱下史。」 「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