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 4′33″ 短影音的藝術:無聲之間的精彩
緣起
《4分33秒》(英語:4′33″、Four minutes, thirty-three seconds、Four thirty-three)是一首由美國前衛作曲家 John Cage(約翰·凱奇)創作的經典作品,其特點在於整個演奏過程中演奏者並未發出任何音符。這首作品包含三個樂章,長度各為 30 秒、2 分 23 秒和 1 分 40 秒,Cage 借此表達“環境即音樂”的理念,讓觀眾在寧靜中感受周圍的聲音。
音樂架構與短影音創作的聯想
在音樂創作中,三樂章結構通常屬於「協奏曲」形式(義大利語:Concerto),其快-慢-快的編排增添戲劇性與節奏變化。以下是典型協奏曲的結構:
- 第一樂章:快板(Allegro),富有戲劇性,常以奏鳴曲式進行,由管弦樂和獨奏樂器展現音樂主題。
- 第二樂章:慢板(Adagio),具有抒情性,多為三部曲式,帶來沉靜或歌唱般的韻味。
- 第三樂章:急板(Presto),迴旋曲式或歡快結尾,呈現慶典或舞蹈般的節奏感。
4′33″ 作為短影音的靈感
我們可以將《4′33″》的結構運用於短影音創作,為影片注入協奏曲般的起承轉合。即使是短短幾分鐘的影像,只要合理編排,也能如音樂般引人入勝。以下是如何以 4′33″ 的三樂章設計短影音的建議:
- 第一樂章 – 開場的吸引
時長:30 秒
節奏:快板
在短短 30 秒內迅速引起觀眾興趣,開場可以設計為戲劇性的引導,抓住觀眾的注意。無需冗長鋪墊,讓影像與音效直接衝擊視聽感官,或透過精簡的文字訴求,引導觀眾進入故事。 - 第二樂章 – 中段的沉浸
時長:2 分 23 秒
節奏:慢板
中段應該轉為較慢的節奏,使觀眾感受情感的流動。可以是舒緩的畫面、抒情的音樂、或是觀眾能在其中體會和思考的畫面,讓短影音不僅僅停留在視覺刺激,而更具深度。這一段的設計可讓觀眾在「寧靜」中聚焦故事的核心信息,猶如聆聽 John Cage 的《4′33″》般,感受影片背後的「無聲之聲」。 - 第三樂章 – 結尾的高潮
時長:1 分 40 秒
節奏:急板
最後一段則應快速推進,帶來視覺上的沖擊與情緒上的高漲。結尾可以使用歡樂、激動、或具節日氣氛的視覺和音效元素,使觀眾在影片的尾聲獲得滿足的觀影體驗,並留下深刻的印象。
創作《4′33″》影片的提示
- 利用無聲設計氛圍
短影音不一定要充滿音效,無聲或寧靜反而能放大畫面所傳遞的情感。可以試著將某一部分設計成「寂靜片段」,讓觀眾的專注度轉向其他細節,類似於《4′33″》中的音樂空白。 - 運用節奏創造張力
結構上快速-慢速-快速的節奏對比,能增添影片的節奏感。避免過於線性,可以加入非預期的節奏變化,讓觀眾體會不同的情緒層次。 - 以簡約打動人心
Cage 的作品啟發我們去掉多餘元素,讓短影音的內容保持簡約,將焦點集中在意圖傳達的核心訊息上。即使時間很短,也要以結構和意圖為基礎,創造出能讓觀眾深刻共鳴的作品。
---
將這樣的音樂創作架構引入短影音,不僅帶來結構性的豐富,也讓創作更具藝術性。當你在創作短影音時,不妨參考這樣的設計,讓作品如同一首協奏曲般,帶領觀眾經歷精彩的視聽之旅。
留言